导语​
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“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”,而“土特产”则成为关键词——从云南鲜花饼到山东烟台苹果,从新疆红枣到福建霞浦海带,“土特产”正从“路边摊”走向“全国市场”,甚至“全球餐桌”。本文将探讨数字技术如何为乡村产业注入“新动能”。

​一、“土特产”升级:从“卖原料”到“卖品牌”,数字技术重塑价值链​
过去,农村“土特产”常因“小散弱”陷入低价竞争。如今,数字技术让“土”产品实现“高附加值”:

  • ​品牌化​​:抖音“山货上头条”项目帮助贵州、云南等地打造“黔货出山”“云品出滇”区域品牌,2023年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200亿元;
  • ​标准化​​:拼多多“农地云拼”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需求,指导农户按标准种植(如果径大小、糖度),将云南蓝莓的商品率从40%提升至85%;
  • ​溯源化​​:蚂蚁链“数字藏品”为五常大米、阳澄湖大闸蟹提供区块链溯源,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、加工全流程,溢价率达30%。

​二、“数字新农人”崛起:90后、00后返乡,用技术“种”出未来​
在乡村,“90后”“00后”正成为“新农人”主力。他们懂电商、会直播、善用大数据:

  • 四川姑娘“蜀中桃子姐”通过短视频记录农村生活,带动家乡豆瓣酱年销售额破5000万元;
  • 河南“农机手”王师傅用无人机植保,服务周边5个村庄,年收入超20万元;
  • 云南“咖啡青年”李娜倮建立咖啡庄园,引入智能烘焙设备,将小粒咖啡单价从8元/斤提升至35元/斤。

​三、挑战与对策:基础设施与人才缺口仍需补足​
尽管数字技术为乡村带来活力,但仍存在短板:部分地区网络覆盖率不足(农村4G覆盖率95%,但5G仅30%);农村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成本高(平均每单比城市贵2-3元);数字技能培训不足(仅35%的农民能熟练使用电商平台)。对此,2023年农业农村部提出“数字乡村”建设三年行动,计划新增5万个村级电商服务站,培训500万农民掌握数字技能。

​结语​
当“土特产”遇上数字技术,乡村振兴不再是“输血”,而是“造血”。从田间地头的“手机种粮”到直播间的“山货出村”,中国农村正用创新与活力,书写着“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”的新篇章。正如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所说:“乡村不仅是农产品的供给地,更是内需增长的新引擎。”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